節(jié)能任務“鐵定完不成”?
據測算,今年朔州萬元GDP綜合能耗必須下降7.1%,才能完成“十一五”計劃。按照“新標桿”,萬元GDP電耗必須降低2.1%以上,才算真正完成目標。
一邊拉閘,朔州市政府一邊提出“五保”,即保居民用電、保冬季供暖、保煤礦生產、保電氣化鐵路運行、保陜京天然氣管道加壓。
這“五保”,都是底線:居民用電和供暖涉及民生和穩(wěn)定,自不待言;朔州煤礦生產除涉及全國冬季供煤,也有確保安全的因素;而大秦鐵路在朔州境內有3個牽引變電站,陜京天然氣管道在朔州設有加壓站,如若限電,后果不堪設想。
朔州經貿委做了測算,要達到“五保”,11、12月最起碼用電5.82億度,而該市11、12月全額用電指標為7.4億度,“五保”之外的其它用電指標只剩下1.58億度。
然而,朔州的近500萬火電裝機,每月至少要自用電2億度。這意味著,如果不對3/4的火電機組進行停機,朔州的節(jié)能任務“鐵定完不成”。
朔州的神頭一電、二電等電廠,是京津唐電網主力電廠。涉及首都供電安全,已成政治問題。朔州市最后將電廠停機的“緊急申請報告”打往山西省政府“應急辦”,而對方一直沒有答復,“這樣拖下去,朔州肯定完不成”。
事實上,在臨汾等地,已有電廠因節(jié)能被暫時停機。山西省電力公司日前發(fā)出警告,目前該省最大停機容量已達259.5萬千瓦,這導致“史上最嚴峻缺電形勢可能出現(xiàn)”。
“貢獻型經濟”的尷尬
朔州當?shù)氐幕痣姀S,“把污染留在當?shù)?,把清風送往首都”。每年250億度的發(fā)電量,80%以上通過超高壓輸電線路送往北京。因為實行坑口低電價,這些電廠占用了朔州40%的用電指標,卻只產生了6%的GDP。
“做大GDP分母,減小電耗分子”,這是地方降低能耗的基本方法,“但用40%的電耗去支持6%的GDP,這樣的考核體制肯定有問題。”朔州官員對此頗有微詞。
央企所屬的發(fā)電廠一枝獨大,卻少受地方節(jié)制——這已成朔州官員的最大心病。
采訪中,朔州一些官員很是羨慕山西晉城等城市,“那里有大化工,隨便關停一個就能完成任務,不像朔州地方企業(yè),都是些小山藥蛋。”
朔州市的“上書”,是實情,亦是博弈手段。朔州部分官員坦言,“十一五”后,必然要對完不成節(jié)能減排的地方官員進行問責,“朔州的特殊情況,上級總要考慮一下吧。”
除了惹不起的諸電廠,朔州市境內還有些“更硬的茬”:中國能源命脈的大秦鐵路,年發(fā)運電煤4億噸,每年占用朔州2.3億度的電耗指標;陜京天然氣3線,加壓站每月占用朔州600多萬度電耗指標;“這些都只產生分子,卻不產生分母”——這些企業(yè),產值并不在朔州統(tǒng)計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 綠色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網 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 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